时间:2019-09-09 10:22
产检时可用的方式和仪器变得多起来,人的身体特点是较复杂和精密,医学技术不能简单地用“是”或“不是”来回答,特别是面对不断发育的胎儿,有的状况在特定阶段,现有的方式仍不能给出相关答案。因此,要科学看待产检,和医生们一起期待新生命的到来。孕妇做产检要注意以下误区。
误区一:孕早期不必到医院检查
很多准父母常不注意孕早期保健,妻子出现停经后,自行买验尿棒,看看是不是怀孕,一直等到十六周至十七周才去医院检查。
正确做法:
孕早期是一个较重要的阶段,这时到医院做检查包括:
经医院检测确实是怀孕;
测量基础血压,孕早期或者未孕时的血压,对于妊娠中晚期的血压升高程度的判断起到重要的参考意义;
测量基础体重,医生可根据孕妇的基础体重来进行营养指导,帮助孕妇在孕期控制好体重,使宝宝健康发育;
必要时,进行B超检查,排除宫外孕。有的女性停经后出现少量下身流血,以为是先兆流产。盲目保胎,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宫外孕破裂、腹腔大出血之类的症状。
了解基础疾病史,女性在妊娠前已患有疾病,如心脏病、高血压、慢性肝炎等,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孕期母胎安全,因此怀孕初期,要让医生充分了解孕妇的基础病史,进行认真评估,对妊娠做出合理的指导。
误区二:产前检查不能做妇检
有的女性常认为妇科检查可导致流产而拒绝妇检,而在国外,妇科检查是孕早期保健的必检项目。
正确做法:
妇科检查是指阴道检查和妇科内检。孕早期妇检较重要,包括排除生殖道感染、宫颈赘生物、宫颈恶性疾病、盆腔病变等,排除宫外孕的重要措施。此外,越来越多的孕妇接受了在孕期进行宫颈细胞学和宫颈HPV检查,这样可帮助较多有宫颈病变的女性在分娩后获得及时治疗。
误区三:产前筛查可排除胎儿出生缺陷
较多准爸妈对于产前筛查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值,认为做了产前检查、B超便能排除胎儿异常。
正确做法:
事实上,产前检查和B超都不是任何情况都能查得出。透过超声检查可协助医师了解子宫内胎儿的状况,但却不能获知胎儿的智力、视力或听力等生理功能是否正常的信息。此外,如果是由于基因、染色体的异常造成的病变,无从通过B超检查得知。
产前超声检查的目的是及时可发现可治疗的胎儿异常,并给予适当的产前咨询。产检时使用超声检查,仅是一种筛检方式,而非诊断,一般有异常状况,可被超声筛检出来的机会较大。相关原因要归咎于超声的特性,以及胎儿的成长状况。
超声是一种耳朵听不见的声波,透过水当作介质,且无法穿透骨头,若是脂肪较厚亦会妨碍检查。此外超声的分辨率,无法辨识出胎儿微小的缺陷。如较小的心室中隔缺损或动脉弓狭窄,不易由超声诊断。又如神经管缺损通常位于尾脊皮肤的小破洞,产前不易发现。
误区四:产前检查次数和间隔是随意
有的孕妇总是以不想动、天气不好、产检没啥作用等理由擅自修改医生安排的产检计划,有的医生经常在门诊见到,两个月没来产检的孕妇胎儿发育迟缓,比正常孕周要小,或孕妇血压升高危及母儿安全。
有的孕妇会比较紧张,医生两次预约之间自行增加产检次数,或今天在A医院产检,明天在B医院产检,实际上,这也不必要。额外增加产检次数,可能会影响妊娠。
正确做法:
不同的地区的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国情、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制定出相应的产前检查方案,包括初次产前检查的孕周以及各次产检的间隔。这样的安排,可更好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和母亲的生理状况,从而判断是否适宜继续妊娠,评估妊娠的安全性。